我们需要倍加呵护自己的乳房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baidianfengpinglun/26460.html

藏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诊治方法,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养生学是藏医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在高寒地区生息繁衍的藏民族有着强健的体魄,藏医养生学功不可没。

源远流长的藏医养生学

藏医养生学是同藏医同时发展起来的。在象雄时代,最常见的病是消化不良。藏医典藉记载,治疗这种病的第一种药是白开水,后来人们又学会了用热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渣敷贴患处,用马宝解治食物中毒,并从对付外伤和消化道疾病入手,逐渐对人体结构及各种疾病的产生和治疗规律有所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布德贡杰时代是藏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藏民间养生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民间养生保健已开始成为人们防病的主要方式。藏族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拉脱脱日年赞时代,藏族人已懂得瘟疫晦气会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并知道将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移至室外,借以改变病人的居住条件,并对病人采取饮食控制的保健。这时候的藏医学很注意积累民间长寿养生保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雅隆部落“人信巫觋”“重鬼右巫”的传统习俗。

到公元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医圣宇妥·云丹贡布编撰的《四部医典》,把藏医养生学推向了理论化和系统化,其中许多章节都科学地论述了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如“食物禁忌”“食物维护与适量”“日常行为”“时令之行”等。

藏医的季节与日常起居养生

藏医将一年分春季、热季、夏季、秋季、冬季、严冬六季。藏医认为,人体是以气(龙)、胆汁(赤巴)、粘液(培根)以某种特定的联系而组成的,这三种体液以某种形式发生改变,人就会生病。春季消化之火逐渐变弱,粘液类病易发生,人们应食用陈青稞、干肉、蜂蜜和姜汤,多喝开水,要常擦身,多在树荫下歇息。热季大约在4-5月份,要食用牛肉、蜂蜜、大麦,注意遮阳,常洗冷水澡;要喝淡酒,穿薄衣,住阴凉房屋,在树下乘凉。夏季,人亦易患培根病,人们宜食用羊肉、清奶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在阳光下久呆,房事不可过度,否则会影响五官健康。秋季,胆汁类病易发生,为预防此病,要食用甘、苦、涩的食物,要穿用樟脑或檀香熏过的衣服。冬季人们应多穿衣物保暖,在身上涂油,吃有营养的食物,多喝肉汤,使身体温暖。藏医养生学还注意冬天进补,认为冬天进补有营养的食品,具有补助阳气、防御严寒的作用。

对于日常起居,藏医认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良药应随身携带;每天要保证按时睡觉,晚上失眠,可食用牛奶、酸奶以及适量饮酒等治疗。藏医养生学认为,常饮牛奶可补养血气,对血气不足导致的虚劳、瘦弱、失眠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藏医还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在身上、脚上、头部经常涂油,使皮肤在高原环境下不易变粗皱裂,起润肤作用。要经常按摩四肢,使血液畅通,注意卫生,经常洗澡。

藏医养生学还认为要注意动静结合,因为人体的动静关系着精、气、神的旺衰存亡。关于静,《四部医典》中提出需安静自然,可延年益寿,要“驻地洁净寂静心神怡,水草丰美修习不间断”。在水草丰美、洁净寂静的环境求安静自然,再加上修行作用,可以加强内气的运行,从而祛病延年。另一方面,藏医又主张以动养生,《四部医典》提出:“勤竞行走搓身去培根,身坚耐劳可出正常力。”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多运动,常擦身,能增强体质。藏医提倡动静结合,适度运动,可把人体的精神、形体、气息三者能动地结合起来,对机体施加整体性的影响,从而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藏族人民能在缺氧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与藏医主张动静结合、自我调节可能有很大关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zz/3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