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体育四川回族史连载十二第三章文
三.文艺、体育 1.文学 四川素以文化发达著称,自古以来文学大家辈出,四川回民在文学方面也甚称发达。早在唐末五代时期,西蜀著名的文学家“李波斯”——李珣即是回民的先民——波斯穆斯林,为“蜀中土生波斯”。李珣精于词学,造诣极深,著有著名的《琼瑶集》,为一代词学大家。他的词风格高雅、“以清胜”、“以质胜”、“下开北宋人体格”,[86]在词坛深有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李珣之妹李舜弦是前蜀后主王衍的嫔妃,诗画兼长,尤以诗著称。 有清一代,四川回民学习汉文之风盛行,习儒为文者颇多,不少人跻身于骚人墨客之列,题诗作赋,其中著有成就并有作品传世者不乏其人。由于关于文学人物的记载大都不述其族籍情况,回民的文学作品也多不具回民特色,故关于四川回民文学人物及其作品情况,见于记载着不多,难以作更多的考述。现可知的有,乾隆嘉庆年间的文学家李若虚即为成都回民。李若虚,字实夫,原籍浙江钱塘,幼年时随父迁入成都,因为舅父马秋药所钟爱,又姓马。他文采出众,刚满二十岁时就著有《移蕉山房诗课》及《蕉绿轩诗抄》。曾入仕为官,在贵州任职数年,并曾游历青海一带,后归居成都“怡园”。后又曾四次入藏,对西藏的风土人情相当熟悉。他一生著有大量诗词作品,除早年的《移蕉山房诗课》和《前后出塞吟》和《海棠巢词》则别为一集。他的诗曾为人称赞为“绝横空际”、“有烟霞骨”、“无富贵”,道出其诗之超凡脱俗。[87] 清末时则有哈蜕,原籍甘肃天水,光绪壬辰()年进士,曾任四川璧山、宜宾、南充、乐山知县,入籍四川,曾创办“存古学社”,著有诗文集,并有《望云山馆杂钞》传世。[88] 汉文学本非回民所长,虽有回民跻身文坛,但不具回民文学特点。清真寺汉文楹联,则是以汉文学的形式表达伊斯兰教的内容,将二者完美地结合,是回民独具特色、并广泛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这方面,在四川表现得尤为突出,不仅文辞及格律对仗十分考究,堪称佳品,且流行十分广泛。除此而外,四川各地一些以文学作品形式写成的汉文“经著”,如,清末隆昌回民杨润之所作的《至圣赞文》和成都余海亭所作的《清真警世歌》,也是回民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作品。这些,也都反映了四川回民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两相发达的状况。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各地蓬勃兴起,回民也颇为踊跃。在四川,二十至四十年代,成都、重庆等地文坛上活跃着一批回民文学人物和文学青年,其中成就最卓著者首属马宗融。他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回民文学家。”[89] 马宗融,成都回民,出生一小商家庭,幼年和少年时期在成都读私塾和中学。年东渡日本留学,年赴法勤工俭学,曾与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合办《工余》周刊,后入里昂大学学习法国文学。至年,归国在上海逗留,期间开始了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先后翻译了法国大众文艺先驱米尔博的短篇小说《仓房里的男人》,诺贝尔获奖作品法郎士的短篇小说《布雨多阿》和《嵌克庇尔》,等许多著名作品;节译介绍了著名长篇司汤达的《红与黑》和雨果《巴黎圣母院》;并写作了《罗曼?罗兰传略》,主要发表在《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年,重返法国,在里昂大学任职。年回国,在上海复旦、暨南大学任教,期间又进行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法国作家杜哈美尔的《嘉烈和烈翁多》、雨果的《巴尔扎克的死》、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戏剧《孩子》等许多作品,同时还在《文学》月刊、《作家》、《青年界》等许多刊物和报纸上发表大量文艺理论等文章。年,马宗融与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应邀参加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编译委员会,着手有计划地整理、翻译世界各国文学名著。他翻译的十八世纪法国“近代戏剧之祖”马舍的五幕喜剧《塞维勃的理发师》收入《世界文库》。 马宗融一家 作为一个爱国进步的作家,马宗融是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十分活跃的人物。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又与鲁迅、茅盾、巴金等入职名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抗战期间,马宗融在重庆任复旦大学教授,忙于回民事务之中,同时仍活跃于文学界。在他的积极促动下上演《国家至上》剧,《抗战文艺》出刊了《回民生活文艺特辑》。这一时期,他还仍然坚持文学翻译和创作。自法文转译了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春潮》,翻译了法国象征派先驱波特·莱尔特的诗,与李劫人合译了左拉的长篇小说《梦》,同时还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拾荒》,和两本儿童寓言故事,并发表大量文章。 马宗融一生的文学活动以外国文学翻译为主,着重介绍法国文学,同时进行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年,他翻译发表的阿拉伯文学作品《鸟语》和《盎塔拉的死》,则是他民族感情和民族特点的表现,以及《国家至上》剧的上演、《从抗战文艺?回民生活文艺特辑》的出刊,使其文学活动涂上明显的回民色彩。他在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在新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三、四十年代,他在文坛上十分活跃,与茅盾、巴金、郭沫若、老舍等著名作家交往甚密,巴金、老舍等对其都有很高的评价,巴金尊称他为“马大哥”,足见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他不仅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回民文学家,而且是新文学史上回民的代表。[90] 2.书画建筑 书画。回族书画艺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伊斯兰教色彩浓厚的阿拉伯文书画,一种是普通的汉文书法与国画。阿拉伯文书画是用阿拉伯文书法体将清真言、《古兰经》文、赞主赞圣词、太斯密等套写成不同的形状与图案,常见的又有几种形式。一种是按汉文楹联、中堂的格式写成,看似方块体的楹联、中堂,却都是阿拉伯文,这种形式的书法全国各地十分普遍,一般清真寺和回民家庭都寻常可见,多出自阿訇之手;一种是按书法体汉字形状写成, 西昌吉羊巷清真寺内的清真言匾额。(摄影:邓新贤) 如“福”、“禄”、“寿”等,看是汉字,却是用阿拉伯文写成,这需要阿拉伯文和汉文两种书法的深厚功底;还有一种则是“画”成花瓶、香炉、花卉等不同的图案,看是一幅画,却是用阿拉伯文“画”成,这则非具阿拉伯文书法与绘画两方面高超的技艺不能胜任,尤具艺术价值。以上几种阿拉伯文书画,中阿合璧,融书画与一体,是回民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 普通书法与国画,回汉相同,不同的只是回民画家以山水、花卉为主,多不画人物。 在四川,回民书画无论阿文或普通书画均很盛行。各地清真寺除都置有许多汉、阿文书法的楹联匾额外,清真寺的墙壁梁柱也多用各种绘画装饰,技艺精湛。一般回民家庭也多用书画装点。各地回民擅书画的阿訇、文人颇多,且多汉、阿、书、画兼长,代不乏名家。远者已不可考,清末至国时期西昌回民买紫车、金贡品、马兴武、马骀、叶增辉、松潘回民米文秀、米建章,等都是享一方盛誉的书画家,[91]其中尤以马骀成就卓著,在全国享有盛名。 四川回民书画艺术尤其在阿拉伯文书画上独具特色。这里有一组书画作品,一幅是西昌吉羊巷清真寺的一块匾,用阿拉伯文书法将清真言写成四个方块,分别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默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看似汉字,却是阿拉伯文。另外是几幅成都回民中搜集到的对联、中堂与绘画。其中一幅明太祖朱元璋的“百字赞”中堂,是按百字赞一百个汉字的相应内容用阿拉伯文书套写成一百个方块,与相应的一百个汉字篆体相间排列成百字方阵,又以阿文书法“清真言”作抬头,构成一幅奇特的中堂。一幅对联则是汉字篆体的“一弯秋月崇圣道,五时朝拜谢主恩”,每个汉字周围有阿文书法重复连写清真言,构成一菱形“花边”。其它几幅则是用阿拉伯文经文书法“画”成的花瓶、香炉和花卉。这些作品构思奇特,技艺高超,堪称回族书画艺术之精品。 “阿汉百字赞”中堂。 阿汉书法合璧对联。 阿文书法“画”对联。 在国画方面,四川回民最突出的人物首数马骀。马骀,字子骧,号企周,别号环中子,作画时又常署“建昌马”、“邛池渔父”。清光绪年间出生于西昌一以书画装裱为业的回民家庭,自幼酷爱绘画,从西昌汉族画家周镜塘为师学画,二十岁时已学业大成,举办了个人画展。年,为了开阔眼界,提高技艺,他只身出游,到成都画画,结识一些画家朋友,创办了《神州画报》,他任主编。除国画外,他还画些漫画,针砭时局,因而触怒当局,遭追捕。遂出游至武汉,转而赴西北投奔马福祥,马福祥对他的画颇为赏识,因而颇受礼遇。后他又经陕西、河南、山东到江南,遍游黄河南北长江两岸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一路寻师访友,切磋技艺,并举办画展。年旅居上海,广交画界名流,学习、切磋,尤其与在上海的四川籍著名画家张善孖交往甚密,结为“金兰”。张善孖之弟、后来著名的画家张大千曾受教于马骀之下。他的画写意、工笔兼施,山水、花卉、花鸟、人物兼工,十多年的游历、学习使其画技大长,炉火纯青,在上海声名大振。年,应日本帝国画院之邀,他赴日举办了个人画展,后来他的作品又曾赴伦敦、巴拿马、香港、新加坡等地参展,蜚声国际画坛,曾被誉为“世界画笔”。他一生作品众多,先后出版有《马骀画宝》三集、《企周画剩》第一集、《马骀画问》四卷、《企周画剩》第一辑、《四言画诀》一卷、《马骀画诀大全》二十卷,其中《马骀画宝》曾多次再版。堪称一代国画大师。[92] 建筑。四川清真寺均为中国传统的殿宇楼阁式建筑,且具四川建筑特点,其大殿、南北讲堂主要建筑大体于全国相同。一般没有高大的望月楼,一些清真寺在院中修一稍高的凉亭,充作望月楼,如原成都鼓楼寺和成都土桥下寺等;一些清真寺则在大门顶上修一阁亭,充作望月楼,如松潘北寺和米易县挂榜大寺;有些清真寺在大门外或大门内修一木牌坊,如原成都西寺和鼓楼寺;成都皇城寺则在二门顶上修一阁楼,作“藏经楼”。四川清真寺建筑在寺内望月楼、藏经楼、牌坊这些建筑特色为全国其它地方所少见。 四川清真寺多为木质结构,在建筑装饰上,除墙壁及大殿梁柱上的彩绘书画外,木雕也是四川各地清真寺普遍流行的一项建筑装饰艺术。成都鼓楼寺大殿的内部结构及装饰是四川清真寺大殿建筑装修的典型。鼓楼寺大殿分两重,顶部有两个穹窿,直径约三米,分七层,上层略小,成园尾顶式结构,俗称“凤凰窝”。大殿顶部的藻井为楠木方格的天花板,每格都有不同的彩绘。大殿三面的窗棂格门及壁板均为精工雕刻的花卉、几何等木雕图案,工艺精湛。成都皇城寺原来的大殿内部结构装修也是仿鼓楼寺大殿建成,民国初年毁于战火,重建后不复原貌。 除清真寺建筑外,现松潘古城门上的石刻浮雕,据松潘清真寺历代阿訇传述,为明洪武年间回回工匠尔斯马来、哈斯穆、达乌德、哈桑等人绘制雕刻而成。[93]这也是四川回族建筑艺术上的杰作。 3.戏剧琴棋 此行本为伊斯兰教所不提倡,回民多不涉足此行。在四川,回民由于长期浸淫于汉文化氛围之中,久受熏染,也有不少回民乐于并擅于此道。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回民苏元泰,原籍四川宜宾,曾官居四川各处,后定居成都。一生教门虔诚,在家乡宜宾时曾刻印过汉文经著《归真总义》,还曾在四川几地主持捐修过清真寺,辛亥四川保路运动中,他还是成都“省垣清真保路同志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光绪末年,他凑足经费东下上海,准备赴麦加朝觐,因故而未能成行,遂邀一戏班回成都,创办了成都最早的京剧院——“可园”。此中尚有这样一个插曲:他与戏班由长江水路乘船返川,途中江中遇险,大风刮断桅杆,砸伤了一条腿。因此,成都回民有人嘲之曰:“苏元泰有钱不去朝哈吉,请来戏班唱戏,为主的罪刑,打坏了腿。”在成都回民中传为趣谈。[94] 川剧,是四川的地方剧,深受四川广大群众的喜爱,四川回民中也有人乐于此道。年(农历新末年),成都回民中一些爱好川剧的回民青年还成立了一个回民的川剧票友社——“辛末友社”,共有十几人,经常聚会,以清唱自娱,不时也粉墨登场,在成都也小有名气,曾应邀在四川电台上作过演播,抗战初散伙。[95] 竹琴演唱,是曲艺中独具风格、雅俗共赏的曲种,成都回民“贾瞎子”的竹琴演唱则为此中一绝,独创“贾派”,被誉为“竹琴泰斗”。“贾瞎子”,名树三,年出生于成都皇城坝西华门一回民家庭,家境贫寒,三岁时因病误诊吃错药而双目失明,父母早亡,由姐姐抚养长大。幼时,常爱听街头艺人的演唱,逐渐迷上了竹琴,并开始学唱。后先后跟两位民间艺人学习竹琴技艺和唱腔,勤学苦练,逐渐入道。再后又拜专唱三国故事的回民艺人“马三国”为师,并随师演唱卖艺,唱技渐有所长进,剧目唱本也渐丰富。几年后,师傅“马三国”去世,他就开始单独卖唱,但因技艺平平,生意惨淡,挣得几个铜板,不够维持生活,不得已只好走州过县,流落江湖,沿街卖唱以求糊口,年回到成都。当时竹琴演唱一般都是几人合唱,生旦净末丑,各司一角,同时配以一些打击乐器。贾树三也常加这种合唱。由于他曾先后师从多人,又有多年卖唱经验,对竹琴演唱的各种技艺与唱腔已十分熟悉,加之他善于探索,独意创新,开始摸索一条革新竹琴演唱的道路,即废除合唱形式,一人独兼诸角及各种配器的独唱形式的竹琴演唱。初因技艺尚未臻完善,他的演唱尚不叫座走红,遂在街头巷尾的一些茶馆走串卖唱。茶馆是人们品茗用点、消闲娱乐的场所,是四川极为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四川地方戏曲的重要舞台。贾树三走串于各茶馆间演唱的同时,主动多方征求广大听客的意见,虚心求教,不断探索和改进,逐步脱旧创新,唱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年,他终于在成都著名的“锦春茶楼”站稳了“贾派竹琴”的脚跟,一时名声大噪,各大茶楼书场也争相邀请。成都文化界一些名士谭创之、胡鑫之、巴金等都是他的唱坛常客,尤其与谭创之结为挚交,他的一些唱本唱词都是得谭创之的指教而改进。年,冯玉祥到成都,在锦春茶楼听了贾树三的演唱后,十分赞赏,主动走上台前同贾树三握手,并道:“今晚听唱后,咱以为北方的刘宝全同四川的贾瞎子,可称为独唱双绝。”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大华等唱片公司慕名来成都请为其灌制唱片,为贾树三拒绝,而未能留音于后,实为遗憾。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回民盲艺人,贾树三的艺术成就得来不易。他的演唱融各家之长,既善阳春白雪,又通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既精文戏,又善武场,或婉转凄切,或气势磅礴;在曲坛独树一帜,并把竹琴演唱推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层次,也奠定了他“竹琴泰斗”的地位。[96] 四川回民中除有人涉足戏曲外,川西北地区回民当中还流行一些民间文艺活动,如松潘、南坪、金川一带回民中流行的一种民歌。这一地区回民自制一种木制乐器,叫做“秦琴”,以此琴弹奏伴唱民歌。民歌分山歌和情歌两类,反映回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通常流行的有松潘的“花儿”、“牛灯调”,金川的“哭嫁歌”等。这些民歌明显受西北回族“花儿”和当地藏族及四川民歌的影响,在词、曲、音调上,是西北“花儿”与当地藏民及四川民歌的融合,比较独特。此外,这一地区回民中还流行一些喜庆节日中举行的“花灯”歌舞,如松潘一带的“牛灯”,又称“闹春牛”,每年春耕季节举行,有专门的匠人雕绘、扎制春牛、彩灯,表演时有人配戴春牛面具表演春牛,有人扮演牧童,歌唱牛灯调,同时伴以模仿牛的舞蹈动作,风趣、热闹,以示春耕开始,并祝秋后丰收,是当地独特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97] 在象棋艺坛,成都回民铁瑞福则有“棋王”之称。铁瑞福自幼好棋,后并曾拜师学艺,常在皇城坝一些回民茶馆与人摆盘,少年时即已脱颖而出,在成都棋坛小有名气。后棋艺大长,名冠成都,并曾应邀在川西、川南各地设坛,几无对手,独步川西棋坛。[98] 4.武术 武术是回族的一项优良传统。在四川,回民自有清一代武功素盛,擅武者颇多,旧有“十个回回,九个能打”之称。因此,“吃粮”当兵也成为四川回民的重要职业之一。成都回民马镇江清末咸丰至光绪年间,名扬全国武林,自创“马派”,是四川回民武术的代表。 马镇江(更多信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yf/3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句话提醒生肖周运程年1月8日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