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要国产这件事,在外面炒得沸沸扬扬,但是只要对丰田和雷克萨斯这个品牌的风格有所了解,然后再想深一层,就明白雷克萨斯基本就不具备国产的客观条件:

1、九州工厂给中国规划的最大产能是20万(这里的最大产能并不是指目前的产能),在中国市场还没能完全把这些产能用光之前,雷克萨斯用不着在中国现地化生产。

2、即便广汽丰田工厂已经是丰田全球十佳工厂之一,但这也只是硬件的层面。九州工厂的那些工匠(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详见袁老师的文章)是雷克萨斯的灵魂。广汽丰田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平均年龄是25岁,没有足够多的积淀,很难选拔出雷克萨斯体系标准所需要的工匠。

3、中国本土的供应商能不能达到雷克萨斯的标准呢?前几天凯美瑞因为车门制造公差问题导致车门开关不畅,搞了一波召回。要是这种事情发生在一贯以可靠性著称的雷克萨斯身上,这还不是分分钟信仰破产,自毁长城?

再说,如果雷克萨斯国产,第一时间骂娘的,不一定是消费者,而是4S店。毕竟现在雷克萨斯的4S店经营状况非常健康,库存系数只有0.3不到(也就是库存只需要0.3个月,10天不到就能卖掉),财务成本不高,单车盈利能力也很不错。要是国产了之后,为了维持相当规模的销量,而像ABC(C是凯迪拉克啦,BBA里的奔驰目前还不错)一样价格崩盘,卖一台亏一台,你问问雷克萨斯经销商,这种七伤拳式的经营状态,他们愿不愿意雷克萨斯国产。

东边不亮西边亮。另一个消息,是华晨宝马即将在中国投产旗下的中大型SUV,X5。这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足以支撑它的国产吗?我觉得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和X5在中国生产同一时间发布的一个消息,是华晨宝马股比变更,宝马增持股份到75%。这两件事应该放在一起来看。

我们算一道利益分成的问题——在股比是50:50的情况下,假设中国产的X5利润是块,那块钱要被华晨拿掉,宝马只赚到。而股比变更为现在的75:25,同样的块利润,宝马就能拿(当然事实上的情况还要复杂一点,但毫无疑问是宝马拿到的那份利润会比之前更多)。

这一波股权变动,改变的是利益分成,也可能改变华晨宝马的市场格局。我们不妨大胆猜想,在中国生产的X5,不一定只供应中国市场,而是会供应到其他国家。华晨宝马的铁西工厂,将会部分地担任宝马的其他海外工厂的角色。

以往华晨宝马生产的车要出口,宝马只能拿到利润的一半,把中国产的汽车出口到其他市场,是没有意义的。而如今宝马股比加大了,单车利润分成更多,那么宝马就有更强的动机,将华晨宝马的“国产车”用于出口到中国以外的市场,例如俄罗斯。

美国树立关税壁垒,想让制造业回归,如果没有中国这个制造大国,也许这个如意算盘会打得更响一些。正如外交部所说,某些国家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何况合资品牌的车,并非必须只供应给中国市场。华晨宝马不是第一家这么干的。上汽通用生产的昂科威返销美国,本田也在广州生产供应给欧洲市场的飞度。合资厂生产的车型在本地市场消化,还是出口到其他市场,其实就是利润最大化的结果。——综合生产成本、税率、运输成本等各个因素,而得出一个最优解。

从平起平坐到只占四分之一股份,华晨也肯?然而事实上,华晨和宝马从来没有“平起平坐”过。宝马和华晨之间,华晨始终处于弱势方,无论是生产、营销、管理,华晨在华晨宝马的联姻里面,始终处于一个“被带节奏”的体位。

原以为躺着就能赚钱,然而有一天你发现金主拔diao无情,原来一个月给8万包养费,现在给4万,而你又没有任何谋生技能可以赚到高于4万的月收入,不答应又能怎么着呢?

这也就是国家放开汽车行业合资股比的底气所在。你看中方的上汽、一汽、广汽、长安和东风,经过这么多年的“闷声发大财”,都已经积攒了足够强大的实力。例如广汽拟定了“争取年销量超越两个合资品牌”的目标,其实就是有了中方强势崛起的底气托底才说得出来的。

只有中外双方等量齐观,那么就算放开股比,外方才没办法颐指气使、予取予求,轻易地增持股份,扩大自己的股比。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不惧怕外来资本的冲击,才有底气开放得更彻底一点。

那么话说回来,国产X5,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肯定是好事。要知道X5的3.0T车型是从美国进口的,关税高出来一截,多不划算那。而国产了之后,价格毫无疑问可以往下走一点了。

那中国产的宝马车质量会不会更差?开进口宝马的朋友会告诉大家,根本就是想多了,进口宝马的质量也没好到哪里去。——宝马一向的卖点都不是可靠呀。

相关阅读推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yf/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