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按当年招生流程,经过了统一考试的我们进入了四川医学院药学系,开始了我们的华西岁月。光阴荏苒,弹指间45年已经过去,但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始终是我们人生历程的珍贵记忆,华西坝的钟楼、荷花池永远是留存于心的倩影。师生情、同窗情随岁月流逝更显真挚。几十年来,虽然同学们各自东西,但每当母校校庆、每当同学异地到访,都会有不同规模的同学聚会。近年又在贵阳举办了药7级入校40周年同学会,在昆明举办了了药7级毕业40周年同学会,很快又将迎来华西药学院周年院庆的大聚会。已经奔七的我们感恩母校传授给了我们立足社会的专业知识,感恩母校让经历了文革、知青的我们终能梦圆华西。同学们留存的一些老照片,记录下了我们当年在华西——四川医学院几年学习生活的点滴。药7级共90个同学分为三个班,以下是不同时期的各班集体照同寝室室友校园合影。大家都是被称之为“老三届”。在68年底至69年初下乡当过知青的那代人,有的两年后招工回城,有的直到进入川医前前仍是知青。那一天,我们终于又回到校园,续上了老三届剪不断的期盼,在积淀厚重的古老学府,放飞我们的夙愿。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是新的起点,我们饥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泉。学理论学专业掌握前人经典,查资料阅文献洞悉学科进展。为了避免图书馆需抢座位和定时关门的不便,征得老师同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寝室同学天天到六教学楼底层的有机化学实验室上晚自习。

我们读书时还处于文革期间,“开门办学"是当时形势下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秉承华西精诚治学的传统,系上在选择“走出去”的教学点时,始终把具备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作为为前提。在师资配备、时间安排上全力保证教学质量。当年,我们班曾分三医院开门办学约二个月,每组十余个学生各有三个老师和我们同去同回、同吃同住。为适应当时的教学活动,老师们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已经一大把年纪的他们离家数月,和学生朝夕相处,不仅精心安排教学,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是深受学生敬重爱戴的良师益友。同学们常说那时我们享受了名符其实的“小灶"授课,三位资深老师轮流给我们11名学生讲授药剂、药分、中药制剂和临床用药课程,还亲自带实验(医院的实践),随时接受答疑解惑,为我们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些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杨华元、罗奇芳、杜德楠三位老师和我们十医院的合影两位女老师和女同学合影。现已89岁高龄的杨华元老师近照。同学们在三台涪江边留影。   廖工铁、毛文仁、晏玉英三位老师医院开门办学点的合影。三班同学在重庆西南制药二厂留影二班同学在重庆制药八厂留影

在校期间,一些同学还利用假期参加了专业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医院新建制剂室要求技术支持的请求,一些同学利用暑假去参加帮助工作。

知青模范人物孙传琪从医72级毕业时要回到大凉山原插队乡建医务所,学院给予了大力支持,药学系也派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小组暑假期间去支持工作,这是我们年级两个同学去凉山期间合影。学习《中草药学》时,有一段野外实习的教学安排,同学们称之为“采药”。为配合温江地区中草药资源普查的课题,我们到了彭县通济区。几十个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到通济、大宝、磁锋、白鹿等公社。我们小组去了白鹿,其他几个组去的地方就是后来的银厂沟一带。当时的白鹿,山高水碧,植被丰富,清晨,树林中飘荡着或密或疏晶莹剔透的细小水滴,似雾,又不象山外的雾。掩藏在山间古木中、坐落在清溪碧潭旁的稀疏农舍多为全木质材料修成,连屋顶也盖的是整张整张的树皮。如此原始古朴的大山深处却又点缀着精致的石拱桥和废弃的欧式教堂,令我们倍感新奇,常常惊叹不已!熊荣先老师、南药的吴老师带我们组,另有两位温江、彭县药研所的老师,加上我们八名学生,在聘请的当地药农带领下每天穿行于白鹿的山岭沟壑,寻找药用植物。找到后再根据其枝、叶、花、蕊、根、果等各部位特点实地学习中草药的科属识别,采下适宜的全株备晚上回去制作标本。熊老师指定我记录沿途发现的一切药用植物,表格是温江药研所制好带来的,除名称科属形态外,有的需记下生长环境特点,比如水边、沟底、山坡、背阴、向阳以及估算的海拔高度等,这是中草药资源普查的原始资料。一路上老师们会讲解,我也很认真地完成这项任务,最后由熊老师审核后统一转交给温江药研所的老师。半个来月的采药过程中,每天爬山涉水,异常艰辛,但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满眼的奇峰异木、原始风光,以及品种众多的药用植物,辛苦中收获着快乐。峰回路转之时,眼前突现一袭瀑布一汪碧潭,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唱出“日月潭碧波在眼前荡漾”的歌曲。迎面出现的峭壁上古藤悬垂,开满了金银绛紫各色小花,同学们会赞叹《杜鹃山》的外景地如选这里拍摄画面会更美。随时遇到长满青苔的独木桥连接着沟壑那边的山路,此时老师和男同学总会先过去再伸出手来拉胆小的女同学一把,师生谊、同窗情在细微处彰显无遗。小李子山林中滑倒,本能一抓居然抓到了野生天麻;高山密林中发现了豪猪活动踪迹,还有同学捡到了豪猪刺保存至今;攀上当地最高峰白鹿顶时不顾老乡不能大声说话的叮咛,在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中欢呼雀跃,果然招来一场大雨……多年后这些逸闻趣事仍是同学们回忆中的兴奋点。如果当年能象现在这样联络方便,肯定还会演绎一出两组同学从山的两面同上白鹿顶的激情会师!数年后,银厂沟、白鹿镇都被开发成旅游避暑风景区了,我们一些同学也曾再次去那里旅游过。在同学们心中,那些曾留下过我们足迹的山山水水,当年还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原始风貌,高山深谷中的珍稀药材,始终是我们药七三最美最美的回忆。   温江药研所送给所有参加了药源普查的师生人手一册《四川常用中草药》。   尽管当时摄影不是简单容易的事,还是留下了一些照片,能略记一点当年情景。完成了彭县通济区的药源普查后,几个组的师生又汇聚一起,参观了梅花鹿养殖基地,了解养鹿、割取鹿茸方面的知识。其后往青城山进发,途中参观了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在青城后山参观了中草药人工栽培园。其时大片的芍药长势正旺,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芍药的人工栽培和繁殖方法、科属特征、药用价值、与牡丹的区别等。此次野外实习到此圆满结束。回到学校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荷花池南边的药用植物园成了晨读暮练的另一个去处。漫步园中小径,眼中的植物都会在脑海里闪出石蒜科、常山科、百合科、曼陀罗科等科属名。校南路的药用植物园,是我们药学生心中的另一个荷花池。都江堰、青城山照片

进入专业学习后期,教学中安排了一些专题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药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学习科研课题设计及开展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马桑寄生及马桑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成分的研究、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5.2专题等等。这些都是当时药学领域较前沿的课题,每一个课题的研究都涉及到医药学科专业和基础方方面面的知识,每一步结果都要经严谨的科学验证,听后的确对我们知识的提升、思维的开拓大有裨益。

讲座中“5.2专题”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成立于年5月2日,故用5.2为代号。成立之初归国家科委领导,由国家科委(正组长)、总后勤部(副组长)、国防科委、卫生部、化工部、中科院各派一名代表组成领导小组。1年领导小组变更为卫生部(正组长)、总后卫生部(副组长)、化工部、中科院各一名代表组成。该项目源起于60年代越南战争丛林作战中军队民众疟疾暴发,老的抗疟药耐药无效,越南向中国求援,故起军内就开始了研究。加之当时国内正大力发展橡胶事业,抗疟也趋迫切。因此5.2项目从一开始就成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府计划,得到高度重视。该项目终止于年,贯穿了整个文革期间。在学校停课、许多科研停顿的年月,5.2项目下的专题却热火朝天,这从岳松健老师给药7的讲座中讲到“驱避剂二组在收集民间驱蚊方中,派出十几个小组深入农村、码头、林场与工人、贫下中农同吃同住,收集到4千多个方”,就可略见一斑。屠呦呦所在的北京中医研究所于年加入该项目后,派屠呦呦为组长的化学组参与到项目中疟疾治疗药的发掘研究之中,并因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5.2专题这个名称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是5.2项目孵化出了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其举世瞩目的成果也为5.2项目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为祖国中医药宝库为世所公认作出了杰出贡献。屠呦呦获诺奖的新闻出来后,我也回忆起了当年药学系老师所讲5.2专题的一些情景,并找出了当年听讲作的笔记。该讲座分为两讲,第一讲生药组岳松健老师对这个全国性大课题的目的、任务、研究思路、分工作了简略慨述后,着重讲了驱避剂二组承担的从中草药中发现新的驱蚊剂的研究过程。在深入民间收集到的4千多个药方中,经归纳分类等一系列研究并除去治疗作用药物,缩小到多种有驱蚊作用的中草药,并进一步从中确定了10来种挥发油成分,最后发现松节油经陈化处理后具有很好驱蚊作用。第二讲则由植化的王化远老师讲了如何从从松节油中提取分离驱蚊有效成分,确定了精密分馏与化学法结合的工艺,并经结构测定、衍生物合成验证等确定的了有效成分的结构。这部分讲座内容后来在药学期刊上有论文发表,论文作者前三位均为药学系老师,第四位为医化的老师(见图)。当年川医药学的老师们按项目分工所作的驱蚊剂——疟疾预防方面的研究,虽与屠呦呦获奖的治疗药青蒿素成果没有横向联系,但同属于5.2项目下的分课题。5.2项目在文革这个特殊时期积极推动了医药科研的进展,特别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和有效单体的提取分离方面推动作用巨大。川医的老师们参与了5.2项目,也在所承担的分课题中作出了相应成绩,可以说在5.2项目中华西药学的老师们也是功不可没的。当年系上开设的讲座也使我们药7同学有幸在屠呦呦获诺奖前40年就对5.2项目有了了解。   当年听5.2专题讲座时我作的课堂笔记   光阴似箭,很快到了毕业实践阶段了。尽管当时教育领域受到一些极左思潮的干扰,认为毕业实线应该到生产第一线实习,但药学系的领导和老师们始终不忘初心,坚持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一线实习会把大量时间消耗在日常事物中,这在毕业工作后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而最后的学习阶段应立足于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老师们坚持了专题研究的毕业实践方式,公布了20多个专题,其中有省部级下达的科研任务,有系上自选科研题目,也有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难题。于是,同学们三五人一组,分散到各地各实验室,开始了学习生活中最后半年的毕业专题实践。我们小组三个同学做的是“高浓度维C注射液稳定性研究“的专题,这是石化部下达的课题,日常由物化教研室马宝中老师带我们,殷恭宽,郭英喜老师也参与了指导。前期从多种稳定剂及不同用量中筛选最佳配方时,同学们用了数学中多因数正交试验优选法来加快优选进程。在请基础部数学教研室祝老师对优选方案作数学方面的指导时,祝老师对他的基础课程能被用在专题试验中感到非常欣慰,总是兴致勃勃地审阅我们的试验方案和数据分析,提出中肯的指导意见。处方筛选完成、制备好供实验的样品后,后期稳定性方面的实验就全在二教学楼物化实验室进行。这当中,殷恭宽老师对每一个实验细节严谨认真的把控令我们受益菲浅;马宝中老师不顾她的民族习俗在实验最紧张的阶段用她家当时定量供应的肉票买来猪肉馅给我们包饺子,尽管她自己不吃,我们至今仍心存感动口留余香;殷老师还亲自给我们拍洗了一组实验室照片,成为我们华西岁月最珍贵的纪念。外面运动场上传来粉碎四人帮庆祝大会的鞭炮声时,我们正夜以继日地做着样品的热加速实验,每两个小时从恒温加速器中取一次样,白天要完成当日12批样品的全部检测。这些经热加速后的样品,安瓿中充满了药物降解产生的气体,锯开安瓿时的爆裂声,应和着外面传来的鞭炮声,仿佛我们也融进了庆祝会的喜庆气氛之中。   做实验时殷老师给我们拍洗的照片   王宪楷、玉文惠老师和在云南药物研究所做毕业专题的同学合影。   杨培全老师和所带的毕业专题组同学合影。同学们的毕业专题总结文章汇编。在校期间的军训时留影。

我们即将毕业的6年,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三位伟人先后逝世,这些照片记录了当时校园内的悼念活动。

钟楼上悬挂的悼念周总理逝世的超长挽幛是药七三李光亚同学所写。悬挂时三班部分同学上了钟楼,目睹了难得一见的钟楼内部结构和机械装置。一九七七年一月,我们将离开学习生活了几年的四川医学院,同字们似有几分不舍,几多留恋。为了给母校留下最后一份纪念,年级早早筹划办一期以悼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为主题的墙报,在离校之际表达我们对总理的崇敬和哀思。当时同学们还分散各处做毕业专题,故由以往的投稿选用改为指定写稿,由5位同学写5首长诗,两位负责编辑的同学集中编排好后再分散抄写,最后一次合成,在元旦前夕就早早推出耸立在女生院门外左侧,占据了与食堂右侧路交叉间的整整一截路段,进校门后远远就能看到。那期墙报无论版面还是内容都极大地吸引了全院师生的眼球,每天都有众多师生驻足观看或抄写,离校几个月后还听人说我们年级的墙报依然坚定地屹立着。当时曾说过要在墙报前合一张全年级同学毕业照,但那个年代近百人的照片需联系专业摄影部门,加之毕业季的噪动,此事终未实现。一朝入此门,皆为华西人。华西校园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荷花池盛有我们的读书声,钟楼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斗转星移,岁月悠悠,无论天南海北,药七三级同学永远情系母校,怀念恩师。一九八五年,同学们回校参加母校七十五周年校庆。   一九九0年校庆时同学们和系上领导、老师合影。   校庆时同学们和年级辅导员张振琼老师(后左四)的合影。   校庆期间,同学们去看望钟裕国老师。钟声悠悠百年,英才累累宇寰老校春华永驻,学子梦中菁园。愿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

编辑:行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cd/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