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自信就是中医药的混元正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萧龙友,原名方骏,字龙友,号“息翁、息园老人”,别号“蛰蛰公”,建国后又改号为“不息翁”。四川省三台县人。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国学家。北京近代四大名医之一。 萧龙友生于清?同治九年(),自幼天资聪颖,幼承庭训,在青年时代即求学于成都尊经书院,常以优异成绩而名列前茅。然在他童年时,便留心于医药,他经常翻阅古典医籍,或去药店求医问药,在增长医药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古文学识,练就了一手好字。光绪二十三年(),萧龙友离开四川赴京赶考,于当年获丁酉科拔贡生教习,期满后历任山东嘉祥、巨野、淄博、济阳等地知县,后升任知府。 辛亥革命后的年,萧龙友由山东都督府奉调入京,先后担任过财政部机要秘书、农商部参事、实业债券局总办、国务院参事等职。萧龙友虽入仕途,身在官场,但却从未间断过对医学的研习。他有感于数十年的宦海沉浮,于国于民毫无益处,更加深了从医的决心。他当时的学术视野很开阔,不仅精研中国的医学经典,而且浏览了当时翻译过来的很多西医著作,在公余之暇经常给人看病行医,颇有疗效。所以当时的内务部及主管卫生机关即聘请萧龙友为考试中医士襄校委员。年,民国政府南迁金陵后,萧龙友便毅然弃官,留居北京,开业行医,践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夙愿。 萧龙友治病素以诊断高明而为人所敬重。在医疗上他既竭尽全力,却从不吹嘘。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则不治。萧龙友曾经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段祺瑞、吴佩孚等历史名人看过病,都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诊治。尤以对上述名人病症的精准诊断,使在场的西医们皆惊叹折服。中医精确的诊断等于科学的结论。萧龙友临床擅长治疗虚劳杂病,论治强调四诊合参。推崇《伤寒论》外感热病论述,重视七情内伤致病,主张医药并重,从而活人无数。由于萧龙友医道精妙,所以在古都北京,他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当时有一句话称“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也感叹萧龙友的诊疗医术,只要遇到他们所谓的疑难杂症,总是要邀请萧大夫前去会诊。这在以前,医院会诊,乃尚无先例。 自萧龙友弃官行医以来,他就居住在北京西城北兵马司胡同59号。这里不仅仅是萧龙友生活与诊病的寓所,也是萧龙友和孔伯华先生曾于年的某一天,商议欲自筹资金,创办“北京国医学院”,以传承中医学术,培育中医后继人才等宏伟计划的场所。“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萧龙友先生拒绝为日本人看病,自己摘掉了“萧龙友医寓”的牌子,并将自己的号改为“息翁”,以示明志,并天天待在北兵马司胡同的院子里闭门不出,反映了萧先生的民族气节令人钦佩。 年,新中国成立,萧龙友虽已人到暮年,却壮心不已。对人民保健事业,对国家建设极为关心。年8月北平市人民代表会议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他被推选为基层代表参加会议。年1月,出席中央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被聘为华北区特邀代表。同年出任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年7月,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年11月,中华医学会成立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年8月7日,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9月16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言,首次提案在我国应创办中医大学或中医学院,此案后被中央人民政府采纳,并于~年间先后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所中医学院。年6月3日,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院士)。年7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同年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顾问、名誉院长,以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院(医院)顾问、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等职。年6月、年6月、年2月,分别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会议,都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年3月被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年,萧龙友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遵照萧龙友的遗愿,家属将其生前珍藏的余件珍贵文物、古玩,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并将其毕生收藏的大量珍贵古医籍,全部捐给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反映了萧龙友心系国家,关爱中医的拳拳之心。 萧龙友一生历经了两个世纪,三个时代,虽然在旧中国担任过清代末期知县、知府,民国时期各类官职,以及北平国医学院董事长、北平中医考试主考官等。也只有在新中国,他迎来并看到了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想必萧龙友在九泉之下亦应含笑有知了。 坚定习医济世的志向 萧龙友家族自清?道光乙酉(年)萧鸿吉起,祖孙父子,四代为官,在三台一带可谓是“人文之盛,川北罕闻”的官宦世家和儒医名门。萧龙友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庭训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与史学功底,并练就了一手漂亮的书法,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医构筑了坚实的基石。年幼时的萧龙友喜爱医学,每有空闲即去镇上药铺学习认药,并对每味药的品种、形态、真伪、炮制、功效等仔细讨教,详加研琢,从而初识中国医药之妙。 少年时他遍读家中所藏古今医书,为登医学之堂铺垫了阶梯。在成都尊经书院读书时,他从先秦诸子的哲理中得到启发,深悟岐黄医书之精髓,遂深究医学之原理,每有心得则笔录于案,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有机会,便践行于临床。清?光绪十八年(),川中霍乱流行,成都日死八千,到处哀鸿遍野,棺木售罄而市井凋弊。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出门医治。此时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年仅22岁,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相约同僚沿街巡治,并用中草药进行救治,很多病人遂转危为安。经此一事,不仅使萧龙友医术初露头角,声名鹊起,也使他深感中国医药的威力无比,从而坚定了他习医济世的志向。 临证遣方用药颇为精良 萧龙友临证重视“治病必求其本”的理念,主张应遵循辨证、立法、施药的三大原则。认为组方首在立法,法者不定之方,方者乃一定之法。他尊崇《伤寒论》《金匮要略》,但主张不宜照本宣科,而要学其治病方法,临证宜知常达变,灵活用方。他说:“以镜鉴人,不如以人鉴人。盖镜中人祗自知无可比,而不如书中影则使万世之人皆知也。伤寒诸书,仲景之影也。以之作鉴,则离神而取影,鉴中取影,皆非真影矣”。他强调临证治病,应结合病人的表现,采取四诊合参,尤重视问诊,了解病情原委,然后辨证用药等治病求本的科学态度。而不应将伤寒诸书各方,作为金科玉律,据古泥古,按图索骥地搬用。 萧龙友临证遣方用药颇为精良,每方大多在10味上下,极少有过20味者,而且十分重视药物归经的炮炙和道地药材。诸如在他的处方中,往往注明炮炙与产地。如盐泽泻(盐炒)、土炒杭芍(浙江杭州产)、泔浸于潜术(泔水浸泡产自浙江于潜的白术)、麸炒枳实等。另外,他依据不同证候、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擅长在处方中运用鲜药,如鲜荷叶、鲜芦根、鲜薄荷、鲜生地、鲜石斛、鲜藿香鲜茅根等。 他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用药如用刑,一有所误,人命系焉。”所以他对于风热感冒者,从不用性属酸性的五味子一类,恐其敛邪;临证处方慎用人参一类,而常以沙参为方中的首味药。他尊崇徐灵胎、黄元御之说,谓之“肺主气,故肺气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唯沙参为肺气分中理气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对于某些不常用的药材,萧龙友亦多有尝试。如马肠胃道中的结石,谓之“马宝”,有镇惊化痰,清热解毒之功效。萧氏认为:“马宝一物最能开痰降逆,能治虚呃,而于癫、狂、痫各病,尤为要药,纲目不收”。故临证他常用于治疗虚呃,取其开痰降逆。 力创国医学院 传承中医药学术 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中央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欲取缔中医,并获得了大会通过,激起了全国中医界人士的极大愤慨。各地中医界纷纷集会抗议,或派代表赴南京请愿,在浩大的民众反对声浪中,迫使国民政府收回成命。 萧龙友鉴于中医生存处境之艰难,叹曰:“慨乎中医学之寝微,称先哲伟业之将堕”,深感与其让中医自生自灭,不如创办医校来发扬光大,壮大队伍,这样才能使中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便与孔伯华、施今墨等北京医界同仁商议,欲自筹资金,创办北平国医学院。 学院终于在年成立于北京,萧龙友先后担任该院院长与董事长。学院实行多层次办学与因人施教的方针,招收的学生分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三种。即具备中医基础知识,或曾跟师业医者,入研究班(也称速成班),学制2年;具有高小以上或初中文化水平,年龄较轻者,入医科班(相当于医学本科),学制4年;文化较低,只有初小水平的,入预科班(即医学专科),学制4年。这种因人施教的办学方法,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跟上学习的进度,注重了教学质量。萧龙友与孔伯华在课堂授教的同时,还亲自带学生临床实习,并关爱学生,亲如父子。如此前后历时15年,北平国医学院共计招生13班,培养了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以及察哈尔等地,约计余人,他们大多学有所成,成为建国后中医药事业承前启后的骨干。 萧龙友自幼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从仕途走向医学,全凭自学成才。他博古通今,吸纳百川,融汇中西,厚积薄发;他严以治学,宽以待人,言传身教,老而弥坚。他一生济世救人,热衷于中医教育,他是一代儒医的典范。 信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 分享—— 传播中医正能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zz/3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28人被列入药品严重违法重点监管名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