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里,我遇见了父亲
这是我的第27篇文章 作者薛贵辉(ID:yzwenzhang) 转眼,父亲离开我的生活已近30年。 他走的那年,我才10岁。 岁月之流侵蚀,他在我心中,印象慢慢地,慢慢地,模糊起来。 父亲节这一天,我走进了十位大师的文字,在这些文字里,我似乎遇到了他,他的“容貌”是那么记忆犹新。 1.杨绛《回忆我的父亲》: 父亲凝重有威,我们孩子都怕他,尽管他从不打骂。如果我们个乖,父亲只会叫急,喊母亲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钟书初见我父亲也有点怕,后来他对我说:“爸爸是‘望之俨然,接之也温’。”我们怕虽怕,却和父亲很亲近。 2.沈从文《腾回生堂今昔-记我的养父》: 我那寄父除了算命卖卜以外,原来还是个出名草头医生,又是个拳棒家。尖嘴尖脸如猴子,一双黄眼睛炯炯放光,身材虽极矮小,实可谓心雄万夫。他把铺子开设在一城热闹中心的东门桥头上,字号为“滕回生堂”。那长桥两旁一共有二十四间铺子,其中四间正当桥垛墩,比较宽敞,许多年以前,他就占了有垛墩的一间。住处分前后两进,前面是药铺,后面住家。铺子中罗列有羚羊角、穿山甲、马蜂巢、猴头、虎骨、牛黄、马宝,无一不备。最多的还是那几百种草药,成束成把的草根木皮,堆积如山,一屋中也就长年为草药蒸发的香味所笼罩。 3.阿城《父亲》: 十八岁那年,父亲专门对我说:咱们现在是朋友了,因为这句话,我省出自己已经成人。中国古代的年轻人在辟雍受完成人礼之后,大约就是我当时的心情:自信,感激和突然之间心理上的力量,于是在这个晚上,我想以一个朋友的立场,说出一个儿子的看法。 4.鲁迅《父亲的病》: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5.丰子恺《忆儿时》: 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谈笑,看月,他们——父亲和诸姊——直到月落时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姊不分而散。 6.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父亲在临死之前两个多月,写了几张遗嘱,我母亲和四个儿子每人各有一张,每张只有几句话。给我母亲的遗嘱上说康儿(我的名子叫嗣糜,糜字音门)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我的遗嘱也教我努力读书上进。这寥寥几句话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响。 7.林语堂《忆父亲》: 父亲对什么都感兴趣,而且对什么事,无论大小,都有自己一套理论,往往滔滔不绝地讲给我们听。拿小事来说,一九三六年我们举家从上海搬到美国去住之后,不再有佣人,家务样样自己做。父亲对擦皮鞋很起劲,他站在路上仔细观察擦皮鞋的黑人小童怎样把皮鞋擦得发亮,然后教我们怎样在鞋上抹油,用条软布劈劈啪啪地擦,他的手势就像街口的小童一样,擦出来的鞋和小童擦出的一样光亮,他得意得不得了。 8.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 9.朱自清《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0.莫言《写给父亲的信》: 父亲的严厉,在我们高密东北乡都是有名的。我十几岁的时候,经常撒野忘形,每当此时,只要有人在我身后低沉地说一声:你爹来了!我就会打一个寒战,脖子紧缩,目光盯着自己的脚尖,半天才能回过神来。 这些文字,一字一句为我修复了许多记忆的场景,它们就像一面面后视镜,让我在回顾中看清前行的路。 人生真的很奇怪,明明是向着前面的路在行走,事实上却是在背对着未来前行。 正如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言:“我们盯着后视镜,倒退着走向未来。” 世界的发展如此,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呢? 在我记忆中,我的父亲虽不及杨绛父亲那样“凝重有威”,却也是“接之有温”,他是个慈父。 这种判断,或许因为我有个严母,年少时,没少受过母亲的棍棒相加,而记忆中,父亲确实没动过我一指头。 在我记忆中,我和鲁迅有一样的丧父的悲痛,就像鲁迅在父亲面前一样,30年前,我同样看着父亲罹患重病,躺在早已准备好的木板上,奄奄一息,他早已没有力气应对一切,只是只顾着那最后的微弱呼吸,“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现在想来,我比胡适幸运,因为他才三岁零八个月就失去了父亲,他对父亲可能更没有多少印象,可我还记得很多片段。可我又没有胡适幸运,因为我父亲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遗嘱,只留下千万个不放心,我也无法探知他临终前的思考与顾虑。 我感慨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作为一个儿子,他能在成年后还有父亲呵护着、唠叨着、牵挂着,那是一种何其珍贵的人生体验。 令我欣慰的是,作为一个儿子,在长大成人之后,能够挣脱那种年轻人的“自私”“任性”和“叛逆”,冷静地领悟父亲的伟大。这无疑是人性应有的自觉,这种觉悟或许是世间任何一个父亲最想看到的儿女的成长。 透过这些文字,我想象在丰子恺父亲中秋之夜陪着赏月的闲情、优雅之中,想象着朱自清父亲笨拙地翻过月台的身躯,想象着那个能与阿城成为朋友的父亲形象…… 这一幕幕,是多么神圣的片段,绝对是任何高明的导演都无法排练出来的! 想到这里,不禁觉得,“父亲”的形象既模糊又具象,忽然之间,我甚至觉得我理解了他,也学会去体验和欣赏与他相关的一切。 哪怕,父亲像林语堂、萧红笔下的父亲那般“贪婪”,如莫言的父亲那般“严厉”,我想,那也是世界上最温柔的严厉、最美丽的贪婪! “父亲”二字,可容天下一切。 一纸文章为时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秉持“非原创,不分享;无思想,不写作;无感受,不呻吟”的原则,每周为您烹饪一碗浓浓酸汤,您若不怕酸,欢迎常来坐。 往期精彩▼我的母亲 公文里的那些“逻辑” 学会踩“点”,方能获“赞” 文稿减肥的“不等式” “浓妆”“淡抹”要相宜 半亩方塘 点亮下面的“在看”,你就点亮了思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yf/4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又一日系SUV全新上市,比宝马X6还帅,
- 下一篇文章: 散步遛狗,也有感染危险建议做好这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