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故事我来讲爱之信使情洒邮路
仲秋的晨色,映在张东洋的眼镜上,折射出一片温柔的光芒,跟热气腾腾的盘山县胡家河蟹市场融为一体。这两个月,穿着一身“邮政绿”制服的张东洋,每天会在这里至少工作10小时,将这座城市的一季一物一味输送到全国各地。 一路上,不少忙碌的经营者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他们评价:这小伙子服务热情,熨帖人心,靠谱着呢!听到夸赞,张东洋那张娃娃脸露出了腼腆的笑容。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日渐靠真诚和服务打动他们的年轻的邮政揽投员,去年11月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证书,他的其他荣誉在柜子里已经摞成摞儿,可他还是那个眼神澄澈、待人真诚的大男孩。 责任扛肩脚踏实地最基层 少年时,张东洋曾远远望着身穿“邮政绿”制服、骑着“二八”自行车的投递员的帅气身影倾慕不已。怀着对这份职业的天然好感,20岁求职,他应聘成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盘锦市寄递事业部双台子营业部的揽投员,与那道记忆中的身影成为了同事,从此开始了不平凡的十年奋斗历程。 营业部的报刊需要每日人工分拣,要效率也要细心。因为有些报纸的版面看上去差不多,一开始张东洋时常出错,这让他觉得任何一个行业的门槛都不是轻松跨过的。工作之初,光练习分拣报纸他就下了不少功夫,还虚心跟老师傅学过艺。那时候,他每天利用工余时间反复练习数报、分拣、登单、盖戳等基本技能,不但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还屡次在市邮政分公司举办的各类业务技能比赛中获奖。 张东洋揽投服务的段道位于双台子区老城区,是全市私费用户最多、服务区域最大的一条段道。他日投递里程41公里,日均揽收邮件件。每条路,每棵树,每户人家,都在他日复一日的投递工作中慢慢变得熟悉又亲切。扫描、分拣、装袋、分发、装车……动作是重复的,干劲儿却没有削减。夏季,他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基本还来不及换洗就又被溻干。冬季,赶上网络购物节进口邮件增加3至5倍,他通常加班到晚上十点以保障投递时限。 工作中他不但恪守使命必达的职责,还跟“死信”较上了劲儿。“死信”是人名或地址不清,以至邮局无法正常投递的信件。按照规定,面对这种信件,邮局投递员可以退还给寄件人。可张东洋没有放弃,他靠着一双脚和一张嘴硬是复活了一封封“死信”。 去年,张东洋要投递一封从江苏省寄来的平信,地址只写了盘锦市九化小区和一个姓名。九化小区共有2个区56栋楼近个单元,仅凭一个姓名想找到收件人难如大海捞针。他从寄件人是江苏省的线索查起,在小区里遇到上了年岁的老人便询问谁有江苏省的亲戚,又到社区去查档案。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收件人的女儿,成功交送了一封跨省寻亲信。寻找的过程这么难,为啥还要做?张东洋觉得,退一封信,如同退回一颗心。每一封信件背后都有一颗期待的心,他只有把信件妥妥帖帖送到收件人手里,这颗心才能放下。 爱洒邮路串串真情作底色 寒来暑往,张东洋穿梭于邮路,邮件去又回,他结识了更多“忘年交”。 早些年,在他投递的范围内,有一片住户密集的老平房区,这片平房区没有详细的房栋号和门牌号,有56名辽宁省路桥三公司的退休老职工住在这里,当时他们的退休金是56张汇款单。汇款单上只有单位和姓名,他根本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于是,他想了个“一劳永逸”的方法——靠打听弄清楚他们居住的方位,再记录在本子上,以后就能准时送达了。反复敲门询问,确认姓名,再详细记录每一位收款人的地址……张东洋用细心和耐心执着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每次都无一遗漏地将汇款单交到收件人手中。也正是在那里,他认识了马宝祥老人。 70多岁的马宝祥,也是省路桥三公司的退休职工,张东洋在向他打听其他老职工住址时慢慢熟悉起来的。他知道马宝祥的两个孩子都在外地,老伴身体不好,没事就来帮着马家干点家务活。有一次,张东洋来给马宝祥送汇款单,正赶上大雨过后。马家地势低洼,加上房屋年久失修渗了雨,屋子里都是积水。正当马宝祥老两口犯愁时,张东洋来了,他进屋二话不说,挽起裤腿就帮着淘水。后来,张东洋还去市场买了块塑料布,爬上屋顶,帮他们把漏雨地方盖好压实。 从此,张东洋开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ry/9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美的ldquo敬业福rdquo
- 下一篇文章: 壁纸复古宝马豪车摄影高清手机壁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