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慢郎中”正名

01

显赫中医世家

02

医案—理论创新的源泉

03

病案欣赏

现代中医在治疗急证、危症的机会少之又少。在不少人眼中,现代中医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是不折不扣的“慢郎中”,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危症。中医药几乎就和保健养生、治慢病划上了等号。

难道古代的“一剂知,二剂巳”的“效如桴鼓”的传说,要成为历史了吗?让我们走进叶永清先生用纯中医药治愈“脑卒中”(脑溢血)病案,来还原“效如桴鼓”的传说。

一、显赫中医世家

在讲述病案之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近代浙派名医,叶永清先生生平及其医学渊源。

叶永清(年7月一年10月),浙江兰溪叶氏派堰头医派、吴氏回回塘医派的传人。

叶氏派堰头医派,自明嘉靖年间以来,世代业医,名医辈出,传至叶永清已是第十一代。叶氏医派以治疗外感热而誉满浙西,时人尊称为“派堰头先生”,民间称之为“伤寒派”。

叶永清天资聪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幼承家学,渊源有自,他对祖父、父亲的一点一滴的教诲都铭记于心,慢慢地领悟了医道。

16岁时,秉承家父(叶宝珍)之意,转投回回塘医派创始人吴荫堂先生门下,析疑问难,虚心求教,深得吴荫堂赏识。在随诊之际,手录《吴荫堂医案》数册,时时温习,探其精微,随诊三年,诊疗水平迅速提高。悬壶不久,已峥嵘露头角,声名日噪。后移至寿昌、大同行医,疗效显著,声誉日隆,求治者踵趾相接,名扬浙西部。时人尊称其为“江北蓬先生”、“派堰头先生”。

叶永清先生,少承家学,又师承大家。对时病、杂病、血证、幼科、妇科的研究都有相当高的造诣。他医理通晓明白,述病因、阐病机,引经据典;立治法,选方药,贴切攸当,且文字通达,案语多俪辞为主,其医案风格颇有其师风范,为同道和病家所称道。

建国后,任寿昌县卫生工作协会主任、医院副院长、杭州市政协委员。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由于诊务繁忙,仅撰有《血证问答》及《临证选录》等书。

二、医案—理论创新的源泉

中风即卒中,或脑卒中。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的疾病。

为什么我要把这例病案,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家,因为这例病案,可以说是近代中医中难得一见的“议病式”医案。该病案记录之详细,理法方药之完善,案语用词之精辟,可谓一时无两,若无真知灼见者必不能至此。

什么是“议病式”医案?

学中医的人,大家都熟悉什么是“议病式”医案,为了科普中医知识,在这里简单地给中医爱好者予以解释。

议病式医案,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喻嘉言所创。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病案记录,即由医生将病人的症状、病因、脉象、舌象、病机、诊断、转归、治则、注意事项等作概括简要的记述与分析。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的资料,通过自己仔细思考,确定这个病是什么原因,病人体质如何,现在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疗,用什么方法,使用什么药,会达到什么效果,都记录在医案,然后再给病人开处方。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也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

这样详细的病情记录,会培养医生辨证论治的技能;会竭尽心思地思考问题;会拓展医者的思路,为下次复诊提供宝贵资料并能少走弯路,并有利于医患之间感情上的交流。而文笔秀美的医案能丰富中医语汇和古汉语水平。国学大师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的评价。

目前中医处方简单化比较突出,有的只有处方而无脉案,不易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临床医案是经验总结的基础,要做好中医经验总结,必须有完整的病案记录。这不仅便于进行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和推广,而且有利于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

例如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吴鞠通建立了“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医临床经验的大总结,它有力地指导了后世的临床实践。同时历代名医的医案医话,虽然文字简朴,实属经验结晶,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重视原有的病案书写的好习惯,是很有必要。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名老中医叶永清先生如何用纯中医药来治疗这例危急重症——脑卒中(脑溢血)病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病例欣赏

亦跃东,男,58岁,年6月5日

初诊:素体肝阳偏旺,卒然右肢不遂,脉弦而滑,苔黄腻厚,大便三日未行。痰热激动肝阳,肝阳乘机恣肆,兹拟泄肝潜阳,化痰通络,参以消瘀。

生石决(先煎)30,明天麻(先煎)10,陈胆星10,勾藤(后入)30,生石斛12,川牛膝10,地龙12,淡竹茹12,大黄炭10,桑寄生30。叁帖

6月8日二诊:气血并走于上,血从内溢,稽留于脑,以致右肢不遂,知觉似乎失常。盖知觉运动属于脑,脑居巅顶,为人身最高之位,邪不易干,何以有出血之因,乃由气火激动使然。因其素体肝阳,上越而恣肆,激络动血,斯症之成,凉由于此,仍从泄肝潜阳,化痰消瘀通络,俾以症势日趋好转,方为泰阶。

生石决(先煎)30,明天麻(先煎)15,地龙10,天竹黃10,勾膝(后入)20,鲜生地15,川连5,生石斛15,淡竹茹10,大黄炭10,川牛膝15,桑寄生20。叁帖

6月10日三诊:中风不语,右肢不遂,呃逆频仍,屡经抽搐,目合不开,脘窒不舒,心胸清旷之地,酿成烟雾之区,败家必露,五绝堪虑。中西会诊,咸谓趋势不良,如加鼾睡,更难为力矣。先以紫雪以清上焦之邪,继以牛黄至宝,以清神志,再予羚角勾藤、旋覆花、代赭石,以泄肝而降呃逆。

羚羊角(先煎)5,勾藤(后下)50,生石决(先煎)30,天竺黄10,鲜石斛50,太子参30,川贝10,代赭石(先煎)30,柿蒂15。贰帖

紫雪丹分贰次服。至宝丹贰粒,早晚各壹粒。

6月12日四诊:据诉症势似有好转,神识稍清,目合稍开,寻衣摸床大有减轻,惟呃逆加重,口张咳嗽,喉中有痰。盖肺胃之气息息相通,无一刻之停,肺气不能通于胃;胃气不能通于肺,兼之肝阳激动,肾水水亏,木失涵敛。斯症之成,有关肺胃肝胃。治疗之法,不能离乎养阴化痰,清肺凉胃,滋水以平呃逆。

西洋参(先煎)10,鲜石斛30,鲜生地30,麦冬10,生蛤壳(先煎)30,芦根30,生龟板(先煎)30,生牡蛎(先煎)30,代赭石(先煎)30,生石决(先煎)30,羚羊角(先煎一小时)3,元参30。贰帖

至宝丹壹粒

6月13日五诊:不语稍能开口,目合亦能稍张,寻衣摸床继续好转,神识稍苏,大腑已行,呃逆未平,但也有减轻,病情似有转化,险途犹未脱也,扶过险途,才能步入康衢。而右肢不能举动,为此症后贻之患,兹拟大剂甘寒,降逆止呃。

羚羊角(先煎)3,鲜生地50,鲜生石斛50,麦冬10,天竺黄10,川贝母10,淡竹茹20,批把叶(煎汁代水)60,鲜竹沥30。贰帖

至宝丹壹粒

6月15日六诊:类中之因颇多,而呃逆为患实非轻浅,幸得寻衣摸床继续好转,神识稍苏,大腑巳行,有时稍能轻微语言,势似有好转之机,但呃逆犹存。盖呃逆有关内景,呃逆不平,险途终难脱体。刻诊,脉弦而滑,舌质红绛,上罩微黄之垢,肺失清肃之司,胃失清和之气,兹以清肺胃,以平其呃,兼顾肝肾,以保其阴。

西洋参(先煎)10,麦冬10,鲜生地30,生白芍10,批把叶30,天竺黄10,柿蒂10,鲜石斛30,川贝10、淮山药30。叁帖

牛黄至宝丹壹粒

6月19日七诊:呃逆已平,险途已脱,目合已开,肝阳蜷伏,稍能轻微发音,肺气有宣展之机,惟脉滑而弦,舌红剥苔,咳嗽不爽,余波未靖,阴津受戕。再予养阴生津,以理余波,俾以化痰为夷,步入康衢。

西洋参(先煎)10,麦冬10,鲜生地30,鲜石斛30,川贝10,天竺黄8,生白芍12,淮山药30,鲜地栗五枚,淡海蜇皮30。伍帖

6月24日八诊:症势日趋佳境,肺胃之气尚未流通,咳嗽痰鸣,脘闷腹胀,气逆不舒,心悸不宁。昨因饮食稍多,胃气壅塞不利。盖胃之支脉络于心,胃不和则心营被其扰动,拟以化痰肃肺,和胃宁心,兼顾营气。

川贝母10,南北沙参各10,鲜石斛15,茯苓10,生谷芽30,天竺黄8,淮山药30,柿蒂10,生白芍10,白参(另煎)10。伍帖

6月30日九诊:肺失清肃之权,胃失清和之职,咳嗽痰鸣,偶有呃逆,肝胆余炎未清。夜央子丑之交,面红夹热,伴有热灼,以子丑之时,乃肝胆所主辖也。心悸吞咽不灵,乃心之乖和。仍当宣肺胃,清肝胆以宁心。而右肢不遂,应宜配合针灸疗法。

北沙参15,叭杏仁12,川贝母10,天竺黄8,白金丸10,瓜娄霜8,生石斛12,淡竹茹15,硃茯神15,淮山药15,地龙10。伍帖

7月5日十诊:险途已脱,诸类均好转,脉象缓和,舌质清润,食欲欠佳,偶有呃逆,胃气尚失调和,大便滞而不郁,阳明传导失常。阳明为十二经之长,主润宗筋,束筋骨而利机关。右肢稍动举动,尚欠灵活之常,大络不能充满小络。审证察因,不外乎营气乖和,主以清滋调理,以清阳明而润宗筋。使津渐充,而隧道自利。其易于健忘,脑力受戕,不言而喻,列方于左,以冀奏境。

太子参30,阿胶(另炖)10,生首乌30,生芪30,生地30,生白芍12,霍斗(石斛)12,潼关子(潼蒺藜)12,猪苓10,桑寄生30,生杜仲15,忍冬藤30,淮山药15,淮牛膝10,滑石(布包)15。柒帖

7月13日十一诊:据诉,药后食欲增加,小溲清长,大便一次,犹未爽利。右肢不遂,近来稍能转动。盖久病营气必受其戕,腑气失调,职是之故。而经隧不利,大络不能满小络,亦由营气失和之所致。仍步清润调养,以理余波。

太子参30,生地30,生首乌30,生芪30,阿胶(另炖)12,生白芍12,藿斗12,潼关子12,猪苓10,滑石(布包)15,淮牛膝12,生杜仲15,淮山药15,桑寄生30。柒帖

7月21日十二诊:作强功能失职,阳明宗筋失调,大便滞而不爽,右胁滞而不利。一由作强失职,地道欠通。一由灌溉失常,血筋不利。采取助水行舟,水到渠成,养阴和营,充盈血络。

太子参30,生地30,当归10,淮山药12,制黄精15,生杜仲15,桑寄生30,玉竹10,桑椹15,阿胶(另炖)12,川淮牛膝各10。柒帖

7月28日十三诊:类中之因,初期多由痰火震扰神经而致,知觉运动失常,后期多由气血不充,经隧失利,或为左瘫,或为右痪。病经两月,险浪已平,神清渐臻泰境,右肢举动轻利。惟易于烦躁,午后知觉欠灵,稍坐片刻,则肌肤发紫,则为气虚而血失运,以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乃行,气滞则血亦滞,症关气血失荣。拟补气生血,以舒经络,毋致偏枯则之。

太子参30,生芪30、生地30,归身12、川淮牛膝各10,阿胶(另炖)12、桑椹12,玉竹12、生白芍12、桑寄生30,川贝母10,茯苓10。柒帖

8月4日十四诊:气为阳,血为阴。气者,主之以煦养,血者,主之以濡润。病久气血乖和,而筋络为气血之道路,气血不荣,灌溉失常,右肢久痹不宣,举动尚未轻灵,其为经隧失利,不言而明矣。前哲有气以生血,血以养气之法。兹拟补气养血,溶于一炉,并驱而进。

潞党参30,生芪30,当归15,炒白芍15,淮山药12,生地30,阿胶(另炖)12,广木香3,桑椹30,淮牛膝30,鸡血藤12,桑寄生30。柒帖

8月11日十五诊:病情已至恢复,调理阶段,其所以调理者,气与血也。盖人身以气血为宝,气足则精神,而知觉灵敏;血足则筋脉通调,而运动如常。其右肢不利,时而头疼,记忆不良,无非知觉运动尚未恢复正常,是与气血有关也。前方补气以生血,养血以补气,近日病情,日见好转,仍以守进为宜。

潞党参30,生芪30,当归15,生地15,阿胶(另炖)12,生白芍12,淮山药15,淮牛膝12,桑椹30,鸡血藤12。柒帖

8月18曰十六诊: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盖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肺肃失常,则精气不能下输于脾,聚于胸中而为痰涎,则患气逼。脾失津微,则精神倦怠而心慌。右手肢关节疼痛,均由脾失统职,失资灌溉也。刻诊,脉象弦滑,舌质清润,惟汗多肢冷,心营被其扰动,清阳失其旋运。拟以补益宁心,肃肺化痰,运脾止汗。

生芪30,当归15,茯神15,煅牡蛎(先煎)20,花龙骨(先煎)20,生地20,生白芍15,川贝10,淮小麦30,淮山药20。柒帖

8月25日十七诊:脾胃为生化之源,气血之盛衰有关。脾胃之强弱,饮食失慎,消化功能不良,以致大便溏薄,肢力倦怠,先予扶脾助运,和中理泄。

潞党参12,焦术10,广木香8,陈皮6,川贝10,生芪15,淮山药15,白茯苓10,炒谷芽12,炒扁豆15。伍帖

按:此案为“中风”危症,先后17诊,病程较长,其势亦重。患者素体肝阳偏阳,痰热腑实,风火上扰。证见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双目紧闭,寻衣摸床,呃逆频作,肢体抽搐。升降乖逆,败家毕露,五绝堪忧。肾阴水亏,木失涵敛,而致肝阳激动,挟痰上越而姿肆,激络动血,致成中风(中脏腑)重症。但其标急于本,鸱张之风阳、上壅之痰火所当急去,而肝肾阴亏难以速生,当图其急。

证随机转,治随证变,这是中医治病的原则,即以病机证候的变化而变更治疗方药。完全能够从叶氏医案中体现出来。

1~3诊,属邪实。由于肝阳暴张,夹气血痰火上冲于脑,蒙蔽清窍而出现昏迷不语,呃逆腑结,两目不开,脉弦而滑,苔黄腻厚。方用羚羊勾藤汤加石决明、代赭石、鲜石斛、川牛膝、大黄炭。合紫雪丹清热解毒,镇痉开窍,导热下行,以抑制炎上之火,最为关键。至宝丹开窍通闭,化痰镇痉,此丹通窍开闭之力较胜,而清热之功略逊。其中石决明一味,不仅有清肝之用,亦能防止火甚阳亢之变。药后神识稍清,目合稍开,寻衣摸床大有减轻,终使危笃之症,化险入夷。

4~7诊,属正虚邪实。以大剂甘寒清热养阴治本之法,佐以平肝降逆兼顾其标。叶氏认为欲使肝阳踡伏,必赖津液充足,防其热甚动风,寓防微杜渐之意。但呃逆加重,呃逆古名哕,由胃气上逆所致,故用批把叶煎汁代水、柿蒂降肺胃之逆。

8~9诊,属正虚邪微。主清肝胆余炎,化痰和胃,以白金丸易至宝丹,意取行气祛痰。可见叶氏用药,不墨守成规,能抓住病机变化,自持进退。

10~13诊,险途已脱,脉象缓和,舌质清润,偶有呃逆,胃气尚失调和,故补气阴,充盈血络,以调养胃阴而善其后。并概括了本病病机,“初起多由痰火,后期多由气血不充”。

14~17诊,病情恢复期,以调理气血,健脾和中,和养为宜。兼症虽有,乃不忘“后天”,总是以固护胃气为本。

综观全案,案证虽棘手,但叶氏辨证精细,治法进退有序,用药丝丝入扣,故病得痊愈。深合巜内经》所云:“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说明中风多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

本医案资料由叶永清儿子叶文启医生提供,

特此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pz/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