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巷底那家又老又旧的杂货铺开始卖黄钱白钱、元宝冥币了,我翻看了一下手机日历,离中元节还有不到二十天。两个老太太正在挑挑拣拣买香蜡纸火,说要去圆通寺挂往生牌位。

算算母亲过世已经十三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父亲都会提醒我去给母亲烧点纸钱。近几年烧纸钱的习俗渐渐淡去,今年干脆也给母亲挂个牌位吧,听说可以为亡人祈福。活人能为逝者做的事,不过就是用某种仪式寄托一点哀思罢了。

圆通寺的香火历来鼎盛,母亲生前尚能走动时,最喜欢让我陪她来这里进香,因为忧心她的身体,我没有游玩的兴致。十三年后的今天,我想踏着当年和母亲一同跪拜过的足迹,重游一遍圆通古刹。

正逢圆通寺翻修,寺门口被绿色围挡围了一大圈,“圆通禅寺”的匾额也被遮住了。买了门票,站在寺门外的经书流通处,实在想象不出这座位于闹市繁华地的寺院,曾经在螺峰山崖下是怎样的幽僻深远,寺旁和滇池水域直接相连的翠湖湾又是如何的云蒸霞蔚,碧波万顷。

螺峰山是今天的圆通山,南诏称补陀罗山,圆通寺最早就叫补陀罗寺,是观音菩萨道场,比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还要早一百多年。补陀罗是梵语译音,也译作普陀、布达拉、补怛落伽或布怛洛迦的,意为开满了小白花的光明山。

我喜欢这个称呼所表达的意义,洁白纯净又绽放光明,是人心底最干净的地方。一切种下了小白花种子的众生,犹如与佛结了缘,终能亲见光明,得到解脱的吧。

补陀罗寺在南诏时期随拓东城一起建成,存在了四百多年,元初忽必烈南征时毁于战火。后来元人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在补陀罗寺废墟上重建了规模较大的寺院,更名为圆通寺。当时还把元仁宗赏赐的《大藏经》千里迢迢从杭州运来,收藏在寺内。

今天寺院的整修并没有挡住善男信女虔诚的脚步,寺内游人如织。跨进山门,想起母亲在世时的疑惑,她说去过许多地方的寺庙,进门后越走越高,最高处通常是大雄宝殿,为何圆通寺却越行越低,最低处是个放生池?

是啊,天下的寺院都建在山上,多位于山南的阳坡之处,圆通寺却是我国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的“倒坡寺”,难道仅仅是为了依地势而建?翻阅了很多资料,至今我仍然找不到一个经得起推敲的答案来回答母亲当初的问题。

进门后顺着菩提大道一路低行,中段题着“圆通胜境”的牌坊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佛家的寺院,牌坊上的浮雕却是八洞神仙、南极仙翁和福禄寿三星,这是名副其实的道教牌坊。自小到大去过圆通寺无数次了,今天才发现这个牌坊如此标新立异。

这得追溯到吴三桂修复圆通寺的时候了。因为崇尚佛、道,所以平西王随着自己的喜好在寺内增加了许多道教内容,他的女婿胡国柱还曾把吴三桂、马宝(吴三桂的大将)和自己也塑成像,供在大殿后壁。

直到康熙二十四年,云贵总督范承勋平定吴氏政权,再修圆通寺时,才将吴三桂和胡国柱的塑像推到,并把寺碑上凡有“平西”、“国柱”等字样的地方全部凿去。

寺内的道教内容不止圆通胜境牌坊,大殿内有泥塑的仙官,衲霞屏上有斗大的“寿”字,寺内有张三丰、吕洞宾的石刻画像,崖壁下也曾建过吕祖殿和玄天阁……一寺之中佛道并存,这在全国的寺院里并不多见。

圆通寺不止这一个奇特之处,通常寺院都有大雄宝殿,那是一座寺庙的主体建筑,是正殿,供奉着佛像,是僧侣们早晚课诵的修行之处。圆通寺却没有大雄宝殿,只有“圆通宝殿”。由于是观音道场,“圆通”是观音菩萨三十二名号之一,正殿叫圆通宝殿倒也想得通。可是,这个圆通宝殿里,供奉的偏偏不是观音菩萨,而是释迦牟尼佛。

史料说,同治十年,昆明暴雨,圆通寺地势低矮,许多建筑、壁画、雕塑被洪水淹没毁坏,大殿主尊观音塑像也在此时倾塌。到光绪年间重修时,不知何故在观音台上另塑了释迦牟尼的法身、报身、应身像,三身佛共坐观音殿,观音像则搬进了大殿前的八角亭。

听起来有点乌龙,不过晚清时的中国社会已然衰败,中国佛教气象凋零,即便是出家众,精通佛教义理和历史传承的也已不多。当时的昆明士绅和寺内僧侣,鲜有人知道圆通寺本是观音菩萨的普陀真境,所以出现了观音殿里供如来的状况。

只见圆通宝殿前一字排开的蒲团上,跪满了叩拜的信众和游客,他们身后还排队站着手持糕点水果等供品的男女,也有人打开钱包准备捐一点“功德”。这里曾是母亲每去必拜的地方,熙熙攘攘进香拜佛的人里,再看不见母亲的身影了,心里隐隐浮起一丝空落落的孤单。

抬头望去,圆通宝殿前的盘龙柱和柱上雕着的青黄二龙,也着实让人纳闷。这两条张牙舞爪的龙,盘在十米高的龙柱上,一副意欲临空扑下的样子。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龙是代表皇帝的符号,象征皇权的盘龙柱竟会出现在寺中,难道朱允炆在此居住的传说是真的?据说“靖难之变”后,朱允炆逃到云南,在武定狮山正续寺出家为僧。为了避免明成祖派人跟踪,他便在这里久居,后人认为这对龙柱含蓄地表达了真龙天子与佛家的微妙关系。

圆通寺的全盛时期是黔国公沐氏镇守云南的时期。明初沐英修建昆明砖城,将圆通寺围入昆明城内,圆通寺成为沐氏家族做佛事的主要场所,沐氏也成了圆通寺的大施主。沐氏家族多次捐资募资修葺扩建,使圆通寺成为昆明城内最大的佛寺。现存于正殿西侧碑廊内的《重修圆通寺碑》,集中记录了云南沐氏护持圆通寺的种种事迹。

真想穿越到三四百年前去看看,经过无数次修整扩建,那时的庙宇也许没有今天这般壮阔,但我相信信众脸上的神情定是千古一样的虔诚肃穆。

从小民到王公,面对庄严的佛像,种种无力化解的烦恼和求而不得的心愿,只能寄希望于冥冥中神佛的法力来成全。就像被病痛折磨的母亲,也希望三柱青香一片真诚,能够感动宇宙中未知的力量,让绝症消失,重获健康。而佛说,有求皆苦,苦与无常才是世间的真相。

收束一下散乱的思绪,回到这座古柏参天,闹中求静的庙宇。它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方,在于真正实现了佛教三大流派的汇集?。

天王殿、八角亭、圆通宝殿供的是大乘佛教的佛;小乘佛教铜佛殿里,供奉的是泰王国赠送的鎏金释迦牟尼铜佛像;东边配殿的普光明殿却是藏传佛教的供奉殿,也叫密宗殿。殿内中尊是摩诃古日如来,右尊是格鲁派领袖宗喀巴,左尊是宁玛派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这样的排序,在藏区恐怕也是少见的。

从前陪母亲进香许愿时,我并不知拜的是菩萨还是佛祖,屈膝俯身,只求一个心理的慰籍。这一趟重游,勉强厘清了圆通寺的历史框架,可惜我没有找到挂往生牌位的地方,想给母亲祈福的心愿没能实现。带着遗憾走出来的时候,看见八角亭上的对联:

观以无心,何来何去何自在

音非法象,是空是色是圆通

当下释然。

愿这开着小白花的光明山,能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有缘众生的心里播下一粒光明种子,令人心无挂碍,无怖无畏,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香居主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cd/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