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之巅的巨人十七团国防施工掠影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tslf/ 点击上方↑“军旅怀念”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军旅怀念》陪伴您的每一天》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上个世纪的年——年,具有“高原劲旅”之称的6师第17团担负了昆仑山国防施工任务。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昆仑山上施工,自然环境异常艰苦恶劣,不仅“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更为严重的是高寒缺氧,常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即使是炎热的夏季,也经常会雪花飘舞,风沙漫天。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大雪封山,交通中断,施工的黄金季节是4至10月间。上昆仑山,从叶城出发,要经过几个海拔米左右的冰大坂,战士们高山反映严重,恶心呕吐,不思进食,缺氧头痛,脑袋如同裂开一般,为了缓解疼痛,有的战友用背包带捆在头上。到达山上的工地后,身体要适应休整一个月,才能进入正常的人施工阶段。指战员们选择好地势,搭建起排排帐篷,里边生上火炉御寒。在昆仑山上,吃饭也是一关,由于高山反映,见饭就饱,甚至恶心呕吐,因此,吃饭也成为硬任务。山上吃青菜要靠山下供应,一车菜几天后辗转送到山上,几乎烂掉一半,因此战友们缺乏维生素症相当严重,指甲凹凸下陷,口唇干裂流血。山上虽冷,但紫外线强烈,战士们的皮肤被灼伤,面部、手背层层脱皮,白肤色变成了铁锈色,所有人看了都会流泪。三年的施工,在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和设备的情况下,指战员们利用自已的双肩双手,铁锹,小推车,锤子,钢钎,克服了无数的困难险阻和高寒缺氧等极其恶劣自然环境,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打通了去往各哨卡的公路。过去去哨卡要靠牦牛骆驼运送物资,而今汽车可以直接到边防哨卡,为国防建设立了一大功。指战员们付出了艰辛的汗水、鲜血和牺牲,可歌可泣。永远值得回忆、追思和传颂。谁是最可爱的人——十七团的全体指战员(官兵)。打眼放炮,炸山开路。率部施工的团首长,政委雒胜,团长张自强。军区和师首长亲临昆仑山施工现场,看望部队指战员。首长的到来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身材魁梧的师长李必兴,湖北人,来自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部队,担任了六师主要领导。张永清(前)和战友们。连队在做施工动员工作。战士们席地而坐,聆听连首长讲话。雒政委讲话。连队利用工作之余,开展丰富多釆的文化活动。军区和师首长同指导员张七星同志谈话,了解部队施工情况。张自强团长同机关连队干部合影。团首长向军区,师首长汇报工程情况。王元奎战友手持钢钎,撬动石头,不怕苦累,为国防施工做贡献。上级首长到昆仑山.,看望施工部队干部,并做出重要指示。雒政委,张团长,刘参谋长等同师首长合影。维吾尔族玉素甫首长指挥部队歌咏。公路工程师测量路基。在刚完工的涵洞旁,战友们手持铁锹留影。军医现场送医送药。在世界屋脊上风餐饮食。由于高山反应,不思饮食,吃饭成了难题。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连队为一日三餐也下达了指标和任务,在没饥饿感的情况下,到点了也要吃饭,乐观的吐了再吃的场景,以确保营养的补充。雒政委到实地考察,掌握一手资料。摄制组记录高原施工过程。组织股长岳毅留下了珍贵的镜头。团首长察看建筑工地。战士们发扬了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自力更生,缝鞋补袜。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张七星同后勤师傅一起修机器。记者记录皑皑雪山,风沙漫天,尘土飞扬的施工场景。在没有吊运设备的情况下,战士们用手推,用肩扛,搬运施工器材,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保质保量的圆满的完成了师党委交给的艰巨而光荣的国防施工任务。战士们不畏严寒缺氧,手握风钻,打眼放炮,清渣铺路。地上本来没有路,战士们用双手开出了这史无前列的路。这不是一般的路,而是在自然条件极其艰苦的昆仑山上修的路,修了一条条通往边关哨卡的天路。下面是一幅幅真实的施工场景。官兵一致,共同奋斗。战士在车辆无法行进的地方,靠肩膀,靠后背,搬运物质和设备,在氧气稀薄的高原地待要比山下多付出一倍的力气,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激励着他们,是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高尚精神。他们没有高工资,高收入,只有每月10余元的津贴,就这样每年还要积攒下点钱寄给父母。七连战士段理义施工特写。团党委召开会议,听取各单位的施工汇报,布署新的工作任务。炊事班做好饭菜,保障战士们一日三餐。在山上做饭,可不容易了,由于气压低,80度的水就沸腾了,但是饭并做不熟,所以要靠高压锅来蒸饭煮粥。老君涵涵洞修成了。上级首长在接见排以上干部时讲话。在山上唯一的大型施工重器就是推土机了。搬运沙石要靠架子车。五连指导员王志恩在用钢钎撬石。团长在帐蓬内召开会议。这里就是工程指挥部,这里就是首长的寝室。郑万斌战友,双膝跪地,举钎挖石。沒有推土机时就靠人用双手来搬动大石块。后勤人员为施工部队缝补衣服被褥。昆仑六月雪,玉龙满天舞。马宝山拿起画笔写生,记录下这一景色。十余年的西北戍边军旅生活,我只有84年上过昆仑山。那时我是文化干事,负责《战地快报》的编辑和印刷。团里的指示精神,连队的好人好事,新鲜事,都通过《战地快报》发往机关连队。时效快,贴近人,图文并茂。那时没有电脑,打印机,只有用腊笔刻在腊纸上,然后用油墨一张一张的印出来,分发到部队。标题和插图有时还要套色印刷,基本上三,四天出一版,篇幅16开大小。可受部队欢迎了,因为内容都是真人真事,鼓舞了官兵士气。这是年6月16日马宝山画的《开展我为边防献青青的“六小”活动》的以画配文字的报道,刊登在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的头版头条。部队首长在哈巴克路碑处留影。军医送医送药到工地。许光治和沈志光在施工机械旁指挥作业。战士们利用自已的才干和智慧,检修设备,速度快,省资金。帐蓬内,李师长同战友们一起进餐。民族连队的战士跳起欢乐的舞蹈,以昆仑雪山为背景,以军营帐篷为道具,载歌载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表现出了战士们的乐观精神。民族连队在昆仑山上吃饭的镜头,现在看来多么珍贵而美好。如今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汉了。雒政委等团首长陪同李师长研究哈巴克至神仙湾哨卡的公路图。工程师向雒政委介绍工程进度等情况。团首长在部队自行施工,刚刚落成的哈神公路大桥上视察。赵禄和战友们在工地上。老赵今年65周岁时又回到昆仑山,故地重游。战友们在钢架结构上作业。首长站在山坡上观看部队施工。小河畔的畅想。军医为伤病员检查身体。首长视察工地,车队等侯。二机炮连制作的《军区、师、团打通哈神线的决心》的宣传栏。以鼓舞部队士气,增强官兵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修筑路基。经过部队战友们的辛勤劳动,巨石不见了,沟谷填平了,平坦路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压路机在碾压路面。部队上班前的点名。上级送来了各类图书如同精神食粮,以丰富战友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部队边施工边总结,找问题,保质量,保工期。筑路基。亲切交流。雒政委三年连续带部队上山施工,圆满完成国防施工任务,荣立一等功。他今年77周岁了,退休后不甘寂寞,拿起画笔,耕耘不掇,以胡杨树精神激励着自己。军区和师首长看望施工部队。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热烈欢迎施工部队凯旋。部队到达皮山营房后,又回到往日的军训生活。照片中的战友们精神焕发,戎装整齐,口号嘹亮,正接受师首长的检阅。如今通往各哨卡有了公路,车辆可以直接到达,送物资用牦牛、骆驼的历史结束了。这是十七团全体指战员(现在叫官兵)用献血和汗水换来的,十七团全体指战员为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骄傲,值得回忆,值得牢记,值得永存……十七团摄影师陈栓锁战友记录下了这段珍贵的历史,给我提供最宝贵史料,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照片提供/陈栓锁文字编辑/马宝山年8月17日于北京)转自;马宝山创作的美篇;感谢原作者的精心创作。由于发稿时未联系到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放到你圈子里,战友们会感激您)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baoa.com/mbcd/4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台州婚车出租台州租婚车多少钱
- 下一篇文章: 已故竹笛前辈冯子存年年